港澳個人遊

港澳個人遊

旅行團質素不齊

编辑

主条目:零團費旅行團

2010年香港旅遊業議會表示,大部分廣東省以外的中國大陆旅行團都是參加一些低廉旅行團遊香港,這些被稱為「零團費」旅行團的遊客一般需購物以抵消過低的團費[56]。旅行社接這些「零團費」團,為免蝕本便向帶團導遊施加壓力,加上導遊大多沒底薪,惟有軟硬兼施,以威逼利誘手段促使遊客在指定商號購物,以賺取商店舖給予旅行社的傭金作為收入主要來源,大陸旅客不滿被逼購物,常因此引發爭執。

如在2010年5月尾,大陸前乒乓球國手陳佑銘參加旅行團到香港,懷疑在香港被導遊強迫購物,期間發生衝突引至陳佑銘猝死。事後香港旅遊業議會解釋該女導遊是黑工,行使假文件工作。[57]香港立法會議員認為,事件顯示香港旅遊業議會無能力監管香港旅行社,「業界自律」機制不可行,建議由香港政府直接監管。[58]

2010年3月一個由安徽合肥出發到香港的旅行團,以610元人民幣,招待旅客來港4日3夜,被接待往珠寶店手表店購物,期間香港導遊李巧珍更出言威脅,如不購物,便不給飯吃和晚上沒有酒店住,更罵道:「現在是妳們欠著我的,不是我欠著妳!出來旅遊就是要消費」。片段在網絡上廣泛流傳,引起很大的爭議,香港旅遊業議會認為嚴重損壞香港旅遊業形象。[59][60][61]

2011年初又發生香港導遊與安徽旅客爭執事件,來自安徽的遊客與香港導遊發生打鬥,中國中央電視台更以香港「旅遊醜聞」為題報道[62]。後來該遊客改口,指是一場誤會。事後証實遊客向旅行社索償70萬元,有關旅行社賠了12萬元港幣的掩口費,而導遊認為遊客早有預謀[63]。有輿論認為賠償會助長某些大陸遊客「旅霸」歪風,「旅霸」一詞不脛而走。[64][65][66]

來港生育取福利

编辑

主条目:雙非問題

2001年的莊豐源案確認大陸孕婦赴港產子合法,2003年自由行實施,令大陸人變得容易到香港,使大陸婦來港產子劇增,這些父母均非香港人,被稱為「雙非嬰」,數量由2001至2011年已超過17萬,他們對香港醫療、教育,社會福利、公共資源造成沉重壓力。2006年11月,香港審計署揭發大陸孕婦在公立醫院產子欠款,超過2億元[67]。2009年首九個月,父母均非香港人但在香港出生而領取綜援的「港童」,共有282人[68]。大陸孕婦到香港產子引起香港社會的強烈不滿,引發市民多次上街示威抗議。[69]在民怨沸騰之下,政府仍在尋求解決措施。[70]2013年香港政府宣布醫院停收雙非孕婦。

文化衝突

编辑

部份中國大陸自由行遊客不守秩序,如個人衛生、喧嘩、插隊等「橫行霸道」行為,而中國大陸游客消費推高租金和物價,令香港人感到不安,部分香港人抗拒感覺擴大,漸演化成社群對立。[71]2012年,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琼表示,大陸客確令港人困擾,有香港人已不喜歡去銅鑼灣及尖沙咀。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根據調查分析,每三個香港人就有一人抗拒自由行。[72]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認為中國大陸消費力令香港失去本土性格,旺角被迎接大陸客的藥房、珠寶店、電子產品店及化妝品店所佔,他斥責大陸人一些惡習。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馬偉明認為,大陸人正文明起來,不是人人都不禮貌,有些水平都很高。[73]

主条目:廿二萬

2023年,COVID-19疫情相對緩和和結束後,港澳個人遊亦陸續恢復和擴大開放城市,在中國大陸的一些社交平台如小紅書等興起“打卡”文化熱潮,據部分統計數字得出旅客的年齡層更趨向年輕化,這些年輕的旅客透過在交平台不斷宣傳。打卡熱點、網紅食店等,吸引不少這些使用這些社交平台的旅客前往,部分位處“民生區”的景點突然一夜爆紅,變成“新景點”,由於部分打卡點的取景處較為危險,一些旅客無視道路安全走出馬路“橫衝直撞”、“大搖大擺”地走到馬路中央“打卡”拍照,造成部分道路使用者的安全隱患,嚴重可能會釀成交通意外,澳門本地網民稱這些危險“打卡”行為的旅客簡稱為“廿二萬”,全稱“行走中的廿二萬”[74][75];澳門治安警察局就針對有關行為在警員執勤期間對這些馬路上危險“打卡”的旅客作出檢控,罰款金額為300澳門元,社會眾多意見指罰款金額過低,建議在加強教育的同時,優化行車和行人安全設施,打擊行人違規屢禁不止的情況[76]。

商舖單一化

编辑

沙田廣場自2014年起愈來愈以自由行客及水貨客為對象,場內現有14間藥房

自由行為本地商业區商舖租金帶來壓力。由於商舖供應緊絀,零售舖位的租金因此在2004年至2013年期間平均上升69.4%。位於傳統旅遊區的商舖租金受到影響,亦帶動新界商舖租金上升,尤其是屯門及東鐵沿綫的上水、粉嶺及沙田等地區。同時改變這些地區的零售格局,使以中國大陸訪港遊客為對象的購物商場和商舖在上述地區激增。與此同時,一些照顧本地居民需要的小型店舖則被迫遷往其他較偏僻而租金較便宜的地區。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店数目于2004年至2013年期间激增15倍,但售卖一般粮油食品、家庭用品、书报及文具的商店相对分别减少29.5%和25.4%。[77]

物價上升

编辑

2012年3月學者雷鼎鳴認為,香港要為自由行政策付上代價,例如歐美名牌、奶粉等產品都非香港製造,香港分到的利潤有限,自由行旅客來購物,亦造成租金和物價上升,本地人生活水平下降。大量自由行遊客令地方擠迫、酒店價格上升,使歐美及亞洲其它地方的旅客卻步。[78][79][80][81]

水貨客問題

编辑

主条目:香港境內水貨客問題和澳門境內水貨客問題

由於中國大陸不少食用品均涉及食品安全問題(例如嬰兒食用奶粉),而有關產品進口中國大陆須收取關稅(例如中國大陆的奶粉(HS 04021000,04022100)2012年入口關稅5%)[82],不少持有一簽多行的人以水貨圖利,而海關檢查鬆懈,就算被檢獲,海關人員收受利益就可放行亦時有聽聞[83],引致邊境附近地區例如上水的商鋪嚴重單一化,街道被大量水貨客霸佔,造成行人路阻塞和衛生問題,影響有關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84]。最終引發光復多區行動爆發。

2020年上旬,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爆發COVID-19疫情,香港與中國大陸、香港與澳門各自實施嚴格邊境管制,往返香港自由行全部暫停。除「回港易」人士由廣東省低風險地區返回香港無須隔離檢疫,往返中國大陸和香港、香港與澳門邊境的所有人士須接受當地防疫政策於指定地點接受14天或21天醫學觀察,對香港境內水貨客的生計做成進一步打擊。2020年中旬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就放寬通關限制進行商討,從2020年6月中旬起開放名額供澳門人士經兩個指定口岸 (港珠澳大橋和橫琴口岸) 入境珠海;2020年7月15日起更放寬所有往返粵澳口岸人士通關政策,只要持有7天有效COVID-19病毒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就可以往返珠海及澳門,後期更恢復全國往返澳門自由行政策,受疫情影響不少澳門本地居民失業和部分中國大陸勞工被辭退在即都開始加入水貨走私行列,加上有香港水貨集團看準時機在澳門分一杯羹,導致澳門境內水貨客問題比疫情爆發前更趨向嚴重,引發社會和衛生上的問題以至關注。

罪案增加

编辑

街頭行騙、店鋪盜竊、非法擺賣、黑工、行乞、偷鐵及斬樹黨,以及中國大陸女子在香港賣淫等罪案,隨著大陸自由行人數增加而同時增多。根据香港警务处統計,2011年至2013年中國大陸旅客在香港触犯刑事罪行被拘捕的人数分别为1,207、1,341及1,342人。以往這類中不法分子多是偷渡入境,現時不法之徒不用冒險偷渡入境,以自由行公然來港犯案[85],另一方面,自由行方便走私集團利用人身藏匿方式攜帶走私物品[86]。澳門2005年上半年整體犯罪統計數字,比去年同期上升10.8%,達5,139宗。澳門保安司司長張國華認為,中國大陸民眾在澳門犯罪數字增加,與開放「自由行」有關。[87]

黑工問題

编辑

2004年9月,香港政府規劃署進行一個名為《二〇〇三年度跨界旅運統計調查》顯示,發現14%到香港的目的是工作。在未獲入境事務處批准從事任何業務均屬違法,職工盟副主席張麗霞認為這與當局執法不力有關。[88]根據澳門保安司公布資料,2007年上半年,逾期逗留澳門的中國大陸人逾萬,當中以自由行身份來澳逾1,700人,比較去年同期增加八成半,有526人是在當黑工而被抓獲,他們大部分是從事建築地盤、賣淫和在賭場沓碼。[89]

特種兵旅遊(零元遊和窮遊)

编辑

佔用公共資源

编辑

2024年元旦期間,大量中國大陸旅客觀賞香港除夕倒數煙花匯演後趕回程返回深圳市或珠海市,大陸瘋傳「0元遊」攻略,即日來回「窮遊」香港,被坊間形容為「負消費」現象。教導旅客購買港鐵全日通、參觀免費景點以及使用香港公共廁所或浴室等“省錢免費法”,更使用旅遊發展署的優惠劵賺盡「著數」,評論指出中國大陸樓市爆煲後,財負效應都影響到居民消費,導致更多旅客選擇不過夜和省錢消費,更選擇即日來回返回深圳或珠海[90]。對於“特種兵”旅遊對香港本地中小企造成負面影響,有香港立法會議員建議推出「訪港旅客折扣券」稱可以吸引旅客過夜,但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反駁,疫後過夜客較疫前增加一成,不同人對價錢平與貴,是否願意留低,是其個人選擇[91]。

2024年6月,中國大陸社交平台小紅書更教路一些“特種兵”旅客露宿街頭或不睡覺通宵直落以節省昂貴的酒店錢,如遇極端天氣亦整理出特區政府免費提供的避寒、避暑中心地點和開放時間。香港國際機場亦是一個過夜好地方,利用「過夜法寶」機場某角落把物品藏起來,並拍照上傳網絡,又貼心地標示地點位置,等一個有緣人拿來使用。甚至有“特種兵”旅客在24小時食肆如海底撈、麥當勞等過夜,不少香港網民對上述方法嘖嘖稱奇,更表示可以套用在「窮遊日本」,另有網民表示不理解「去旅行這麽辛苦為了什麽?體驗乞丐生活?」[92][93]

賭場提供免費美食及交通

编辑

自2023年恢復通關後,中國大陸社交分享平台「小紅書」或「抖音」湧現了大量「$0窮遊澳門」的攻略短片,片中有不少網紅都仔細教遊客如何「攞盡」各大賭場提供的免費飲食及交通優惠,做到不花一分一毫,也可以在澳門「有得食有得玩」,盡享當地美食。不過這些旅遊著數攻略卻在網上引起激辯,雖然有人讚賞短片教懂旅客如何「慳荷包」,但不少網民特別是澳門人質疑這是教人「白嫖」澳門,形容這就如「丐幫秘笈」,覺得網紅不應推廣窮遊手法,更對澳門本地經濟和旅遊形象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94][95][96]。其中在“小紅書”一個網紅拍攝的2分30秒的影片教旅客“0元遊澳門”玩景點和於賭場內享用免費美食,吸引7.5萬人讚好以及8.4萬人收藏[97]。

傳澳門政府要求賭場暫停提供免費小食

编辑

2024年6月12日,博彩媒體《亞博匯》消息,指社交平台流出博彩監察協調局要求各承批公司(即六大博企)停止向賭場裡的人提供免費小食,原因可能當局擔憂這種做法影響到當地中小企的生存空間。另有一些供應方在網上反映,他們最近數張大額訂單無故被取消,他們突然收到某間承批公司的通知需要臨時取消訂單,令供應商無故失去數十萬訂單。據一些評論認為,暫停供應的原因是政府認為娛樂場免費飲食影響了澳門中小企的經營環境,因為部分旅遊客只集中在娛樂場拿取免費小食,不到其他地方消費。不過,該媒體記者在當天到訪部分位處澳門市中心周邊的賭場瞭解,部分娛樂場依然有供應免費小食,而娛樂場職員更向記者指「未收到指示要暫停供應免費小食」[98][99]。

港澳中小企經營困難和結業潮

编辑

對於中國大陸旅客在港澳兩地“窮遊”和“白嫖”等問題,“港澳車北上”、港人澳人北上等也導致香港和澳門社區經濟,特別是傳統的“居民區”商店、街市商販等中小企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澳門方面,傳統旅遊區沒人消費,旅客只要到主要景點“打卡”後離開,隨後到酒店賭場內消費、購物或享用免費美食,再加上每年的現金分享計劃自2023年開始加上澳車北上政策推出後,導致本地居民北上珠海消費,加劇中小企商戶“結業潮”,特別是俗稱“民生區”(居民區)的中小企較為明顯[100][101]。

澳門北區商會指出其中祐漢、黑沙環一帶的旺鋪或十數間中小食肆被迫結業,甚至出現經營壓力並走向被迫結業的邊緣;一些中國大陸社交平台更特別介紹「窮遊澳門」的訣竅,包括乘免費發財車及進大型博彩娛樂場所免費飲食的竅門,導致“民生區”一帶中小企未受惠於旅遊業的影響,處於水深火熱的邊緣及缺乏競爭力,並建議政府發展“夜經濟”讓旅客進入關閘周邊的“民生區”而發展社區經濟,以及開設往返六大片區至各博企巴士專線以活化歷史片區項目[102][103][104]。

2024年6月12日,旅遊局副局長程衛東出席電台節目「澳門講場」以「客觀數字」回應指反映旅客享用娛樂場的免費飲食之外,亦在澳門更多消費,但惹來其他聽眾批評更反映有關賭場免費飲食對不少中小企造成重大負面影響,更對社區經濟沒有多大貢獻。;同場出席的文化局局長梁惠敏表示,不同旅客有不同選擇,不排除仍有很多旅客選擇深度遊,他們真的很想認識澳門的文化,政府繼續做好不同文化節慶活動[105]。

承載力及交通超負荷問題

编辑

網紅打卡點興起 交通出行未能應付需求

编辑

每逢中國大陸長假期期間,港澳多處旅遊景點人頭湧湧,港澳多個景點或交通工具出現不同程度排隊輪候的人龍[106][107]。

2025年5月2日,港澳地區迎來出行高峰共錄得超過20萬人次入境,其中在香港的港鐵落馬洲站在上午入境高峰和晚上離境高峰時段出現網路大塞車,導致大批乘客無法在同一時間透過手機啟動車票二維碼入閘或出閘,期間站內實施一度實施人潮管制和出現少量混亂情況,港鐵隨後在晚上離境高峰時段因實際情況一度間歇性採取乘客不用拍卡出閘的安排以疏導人流。翌日起提升網絡數據的處理能力、增加無線上網容量[108][109]。

澳門巴士承載力不足 影響民生區居民通勤或出行

编辑

在每年春節、五一和十一黃金周期間,大批旅客訪澳導致澳門交通出現承載力不足及超負荷問題,當中公共巴士及發財車同樣出現超負荷和人滿為患的問題,特別是當地上班上課的日子與中國大陸黃金周假期當天重疊時最明顯,例如途經關閘前往大三巴牌坊一帶的17路線經常被旅客擠滿,新馬路人潮太大,讓警方疲於奔命地作出疏導,反映出澳門旅客承載力的問題[110]。

在2024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入境旅客數量於2024年10月2日至4日當天達到16萬至17萬人次;2025年5月2日和5月3日錄得超過20萬人次旅客入境澳門,打破2019年疫情爆發前的出入境記錄,多個陸路口岸、行經各旅遊景點或周邊一帶的巴士迫滿乘客更未能疏導的人潮[111][112][113][114]。

在部分黃金周假期的日子如2024年的十一假期或2025年的五一假期,由於與澳門當地正值上班上課日重疊,居民和旅客要“爭搭”巴士,導致多個巴士站如關閘總站、水坑尾、十六浦、亞馬喇前地、氹仔或路氹連貫公路等出現大批旅客或居民滯留等候巴士,幾乎每班巴士都擠滿人導致居民和旅客無法上車,澳門多區更出現嚴重交通擁堵;在2024年的十一假期碰上工作日期間,不少居住於氹仔或路環但在澳門半島上班上學的居民無法上車回家,被迫經嘉樂庇總督大橋步行回家或前往媽閣站乘坐輕軌氹仔線再返回氹仔或路環[113][115][116][117]。

交通事務局於2024年10月7日在官網公佈10月1日至6日公共巴士總客量361.6萬人次,日均72.3萬人次,日均開出9,640班車;並表示高度關注黃金周期間陸路交通情況,已按事前評估作出多項臨時交通安排和巴士服務調整,將繼續完善和評估各項細節安排作改善[118]。

澳門本地公共交通系統在旅客數量多的時候表現出承載力不足及癱瘓之問題,更反映出軌道交通建設和規劃存在一定的問題,位處中區一帶的主要旅遊景點如大三巴牌坊、新馬路、外港區的周邊一帶完全沒有輕軌服務覆蓋或規劃;而位處在北區的關閘或青茂口岸兩個主要出入境口岸的輕軌東線項目仍在建設中,最快要到2029年通車,導致旅客們要非常倚賴公共巴士、發財巴或的士出行往返出入境口岸或各個主要旅遊景點[119][120]。輕軌媽閣站直至2025年作為唯一設在澳門半島的澳門輕軌車站,由於位置偏僻、加上輕軌與巴士之間沒有轉乘優惠和宣傳,導致未能吸引居民或旅客到媽閣站使用輕軌再轉乘該站旁的巴士總站內其他巴士路線去往返澳門半島區內的民生區、主要景點或出入境口岸,導致輕軌部分區間在大型節假日期間未能夠疏導及分流大量旅客的作用[121][122][123]。再加上澳門半島區內路網基建局限,導致公共巴士運載力難以大幅提升,無法在短時間內應付大量旅客及居民出行需求;而且澳門政府多次表明不允許“網約車”合法化,導致本地市民和訪澳旅客不滿,對澳門作為旅遊城市的形象已造成負面影響[124]。

相关拼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