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不透明
编辑
米其林评鉴主要遭人诟病的是反应太慢、标准不够严谨、程序不够透明及带有法式偏见。有评审就曾说,所有获奖餐厅需每18个月再次造访评鉴,但除非遭到投诉,事实上的复查间隔是3年半,不够严谨。[17]
平民美食“死亡之吻”
编辑
死亡之吻是指店主担忧在业主得知商家获得米其林餐盘推荐后会大幅提升房租、逼迁或结业。自2012年起,香港版米其林食评加入平民化美食推荐后,先后导致连同“佳佳甜品”等数家平民食肆遭业主加租逼迁或结业[18][19],其中包括:
2012年6月,位于西洋菜街南之“好旺角面家”总店,被业主加租五成结业,只馀下同区两家分店。[20]
2012年12月,“添好运点心专门店”因加租,被迫由街铺迁入商场。[20]
2014年8月,“阿鸿小吃”,原本评级一星,获评级后遭业主加租六成结业。[21]
2015年12月,于早一个月前获米芝莲推介的23间香港街头小食,榜上有名的荃湾川龙街祥兴记上海生煎包,贴出“再见”告示,指因业主加租,被逼搬迁,再一次应验“死亡之吻”。[22]
地方认知缺失
编辑
参见:广州地名
首版广州米其林指南计划2018年6月尾面世,广州市旅游局连同米其林公司共同开展米其林指南发布的预热和宣传工作,出版广州旅游定制版的广州米其林指南,制作宣传文案
[23],开初文案以“米到羊城”为特写口号(粤语中含咪的前置句式均为否定句,此口号地方理解即是不要来羊城),发布后惹来不少质疑,英文名则使用普通话拼音而不是传统的Canton,认为米其林推广未有充分了解地方历史文化,要求重新制作文案。
审查争议
编辑
由于近年《米其林指南》正试图消除过去偏向法式料理和高级餐饮的取向,因此对星级餐厅进行审查的评价引起争议。
2019年,位于法国阿尔卑斯山区(Alps)的餐厅“森林之家”(La Maison des Bois)主厨维拉入禀法院控告米其林指南评分手法粗糙。因一位米其林调查员将该餐厅的法国料理当成英国料理评分从3星降级为2星引发争议,案件定于11月27日在巴黎西郊的南泰尔审理。该案件最终以餐厅主厨维拉使用英国调味料而败诉[24]。
法国已故厨神保罗·博库斯的“拉奥伯格”餐厅从1965年以来一直保持住的3星评价,也是米其林历史上最悠久的3星餐厅。2020年1月16日,被米其林指南从3星降级为2星,理由是餐厅已不符合3星评鉴水准,这项消息引发全球美食家集体抗议[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