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书生老徐,(https://xueqiu.com/2466651802/348522722)
2015年中国A股市场的暴涨暴跌,尤其是年中爆发的剧烈调整,是一场由杠杆驱动、政策触发、并深刻暴露市场脆弱性的典型案例。其进程之快,烈度之强,影响之深远,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刻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印记。
学习并了解A股的历史,有助于投资者更加深刻的理解一个共识——敬畏市场。
牛市开启:
牛市的起点:政策与资金的双重驱动
故事的开头,得追溯到2014年下半年。那时候,股市就像沉睡多年的狮子,终于开始苏醒。政策的春风首先吹来,国家开始逐步放开外资进入A股的限制,这就像是给市场打了一针兴奋剂。紧接着,央行在2014年11月降息了,这一招更是让市场彻底沸腾起来。资金开始像潮水一样涌入股市,大盘指数就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冲破了3200点大关。
那时候,大金融板块是市场的宠儿。银行、保险、证券这些大家伙们,个个涨得欢。记得那时候,中信证券、中国交建这些股票,简直就是市场上的明星,每天涨停板都是家常便饭。
第一波行情:权重股的狂欢
到了2015年春节后,牛市进入了加速阶段。这一阶段,市场热点开始扩散,但权重股依然是市场的领头羊。军工、港口、基建这些板块,开始受到资金的追捧。那时候,市场上流行一句话:“高铁一响,黄金万两。”高铁板块也是涨得风生水起。
这一波行情,可以说是普涨行情。不同板块之间的涨幅差异不大,大家都跟着大盘一起涨。但如果你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一些端倪。比如,证券板块的涨幅就明显高于其他板块,这预示着市场情绪的进一步升温。
第二波行情:创业板的崛起
随着牛市的深入,市场风格开始逐步切换。创业板,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弟,开始崭露头角。到了2015年3月左右,创业板就像一匹黑马,一骑绝尘,涨幅远超主板。那时候,市场上流传着一句话:“4000点是牛市起点”,而这句话正是从创业板开始的。
在这一阶段,科技、传媒等板块开始受到追捧。特别是创业板里的那些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企业,简直就是市场上的香饽饽。同花顺、东方财富这些股票,涨幅惊人,让无数投资者眼红不已。
第三波行情:全面上涨的盛宴
时间到了2015年4月左右,牛市进入了主升浪阶段。这时候,市场上的热点开始全面扩散,几乎所有板块都在涨。蓝筹股与题材股共舞,出现了全面上涨、遍地开花的壮观景象。
2015年4月21日,人民日报下属媒体发表文章《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再一次引起一阵狂热。
在这一阶段,南北车合并领头的中字头央企改革股成为主板领涨板块。同时,中小板的各类新兴产业股票也是涨势如虹。那时候,只要你随便买一只股票,都有可能赚得盆满钵满。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一些奇葩现象,比如有人卖房炒股、有人辞职炒股,大家都觉得股市是赚钱的最快途径。
股灾来临
一、 股灾序幕:政策信号与顶点确认(2015年5月 - 6月12日)
5月26日: 中央汇金公司出人意料地宣布减持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A股股份,金额分别达16.29亿和19.06亿元。此举被市场广泛解读为“国家队”对过热行情的警示信号,预示着监管层对市场过热的担忧开始转化为实质性行动。
6月12日: 上证综指创下本轮牛市巅峰——5178.19点。就在市场情绪极度亢奋之际,中国证监会于当天紧急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矛头直指场外配资这一疯狂助推市场泡沫的“暗流”,明确要求清理场外配资接入。
政策转向意图明显,市场拐点初现。
二、 崩塌:杠杆断裂与流动性危机爆发(2015年6月15日 - 7月8日)
6月15日: 各大券商迅速响应证监会通知,开始大规模清理非机构类个人投资者的场外配资账户。强力去杠杆犹如釜底抽薪,导致当日上证综指重挫超100点,跌幅达2%。股灾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被推倒。
6月23日: 市场恐慌情绪蔓延,上证综指击穿被视为重要支撑的60日均线,盘中最低触及4264.77点,较历史高点已深跌约18%。
6月26日: 市场信心彻底崩溃。上证综指单日暴跌7.04%,两市再现“千股跌停”,总量高达约两千只。市场公认,系统性股灾正式爆发。
6月27日: 央行紧急出手“维稳”,宣布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同时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政策救市第一枪打响。
6月29日: 市场恐慌未止。证监会一日内连发两文安抚市场,意图缓解紧张情绪。然而,两市再现逾1500只股票跌停。此后两个交易日(7月2日、3日),“千股跌停” 成为常态,上证综指迅速跌穿120日均线。
7月4日(周末): 救市力度陡然升级,多部委联合推出“救市组合拳”:21家主要券商联合公告,承诺以不低于1200亿元资金投资蓝筹股ETF。证监会宣布暂停所有首次公开发行(IPO)。
7月5日(周日):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再次加码,宣布将通过多种方式(包括抵押补充贷款-PSL、再贷款等)为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证金公司)提供充足流动性支持。
7月6日 - 8日: 救市进入“白刃战”,市场与救市政策激烈博弈:
7月6日: A股高开低走,显示市场抛压沉重。当晚,恐慌性停牌潮涌现,超700家上市公司公告停牌。
7月7日: 抛售加剧,两市超1700只个股跌停,创业板指成分股近乎全部跌停。至当日收盘,两市停牌公司数已达总数约一半(近1400家),流动性危机空前严峻。
7月8日: 在剩余未停牌的公司中(约1400余家),超1300只个股再度跌停。
极端恐慌下,救市措施持续密集推出:
央行: 发言人罕见重申,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为证金公司提供“无限流动性支持”。
国资委: 要求中央企业(央企)不得减持所控股上市公司股票,严控大股东抛售。
保监会: 宣布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的比例上限,引入长期资金。
证金公司: 明确表示将加大力度购买中小市值股票,以稳定全市场。
证监会: 发布命令,要求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未来6个月内不得减持股份(减持禁令)。
这是遏制恐慌性抛售的最强行政干预。
三、 短暂喘息与“囚徒困境”:第一阶段恐慌缓解(2015年7月9日)
7月9日: 监管层祭出终极威慑——公安部会同证监会,高调查处“恶意做空”行为。此举极大震慑了空头力量。当日,上证综指绝地反弹5.76%,上演“千股涨停”。标志着股灾第一阶段(持续三周的非理性恐慌暴跌)正式结束。然而,这很大程度上也缘于大量股票的停牌冻结了流动性。
四、 余波与拉锯:股灾第二阶段与漫长修复(2015年7月中旬 - 2016年初)
7月中旬至9月底: 市场进入股灾第二阶段——“补跌陷阱”与流动性修复的艰难拉锯。被集中停牌的股票陆续复牌,但由于市场情绪依然脆弱,多数复牌股遭遇大幅补跌,导致市场反复出现“千股”甚至“两千股跌停”的局面。
期间,“国家队”(以证金、汇金为代表)投入巨资救市,规模最终远超1.5万亿元。截至2015年三季报,证金、汇金及其资管计划已赫然出现在1365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名录中,深度介入市场稳定。
五、 出清加速:熔断机制与“股灾3.0”(2016年初)
2016年初(1月): A股引入的熔断机制,在极端恐慌情绪下意外成为市场暴跌的“加速器”与“磁铁”(“虹吸效应”)。
本意抑制波动的机制,反而强化了抛售一致性预期,造成流动性瞬间枯竭。仅4个交易日内,两次触发熔断阈值导致提前休市,股指急剧下挫。熔断机制被迫于1月8日暂停后,市场在快速恐慌抛售中一个月内迅速“杀出阶段性底部”。
此阶段常被称为 “股灾3.0”。